沃野耕新正當時。在玉米等農作物進入春種春播大忙時節,智慧化溫室大棚里,櫻桃、藍莓、無花果和羊肚菌、西紅柿、辣椒迎來早春采摘季,走俏市場、走向餐桌,喚醒人們春天的味蕾,敲響了2025年農民群眾致富增收的第一記“金鑼”。
“在臨澤,開展特色種植已經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新探索,設施農業與傳統農業錯峰進行、優勢互補,為群眾發展種植業、獲得更高經濟效益提供了更多可能。”臨澤縣農業農村局李世棟告訴記者。
輾轉36個小時,行程2600多公里后,來自遼寧盤錦的蟹苗趁著春風在臨澤“安家落戶”,張牙舞爪的鮮活螃蟹苗開始深耕水域、展望豐收。
“生態化養殖、品牌化發展”已經成為臨澤縣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新亮點,現已建立以經濟魚類為基礎,冷水魚為特色,富鍶螃蟹為優勢,富鍶白對蝦為抓手的漁業綜合養殖結構,2024年年產水產品1200余噸,產值達1.5億元。
以“產業旺”促“鄉村興”,玉米、小麥等基礎農業產業支撐要優要強,更需要特色產業去探路子。
臨澤縣聚力現代農業最大優勢,錨定農業優先型功能定位,持續提升“4+1+N”產業規模和效益,聚焦突顯特色、創新驅動、數字賦能,全力做好“土特產”文章,不斷提升六大產業集群規模和效益,形成30萬畝左右高標準玉米制種、35萬頭肉牛、15萬畝綠色蔬菜、15萬畝特色林果和8000畝水產養殖發展格局,農業產業發展呈現出蓬勃生長的良好勢頭。
玉米制種年產種子1.5億公斤,占全國大田玉米用種量13%;引進智能化種子加工線,實現烘干、脫粒、分裝全流程自動化;依托國家級種子質量檢驗中心與DNA數據庫,建立全程可追溯監管平臺……如今在臨澤,一粒玉米種子已經發展為當地最大的基地規模化、加工智能化、質控數字化的關鍵產業鏈。
小棗、葡萄酒、核桃、小雜糧、高原夏菜等農產品邁出了品牌化發展的堅實步伐,“臨澤珍美”“臨澤小棗”區域公共品牌、“甘味”企業商標品牌和百惠果蔬、唐紅盛世等農產品品牌知名度不斷擴大,全縣累計認證“三品一標”農產品132個、“甘味”農產品14個,“臨字號”農產品市場知名度不斷提升,孕育出種子、蔬菜、畜產品精深加工企業45家,全縣加工農產品87.32萬噸、畜產品26.83萬頭(只),農(畜)產品加工總產值達64.8億元,“土特產”品牌化有力促進產業鏈價值躍遷,推動農業、加工、物流、文旅等環節協同升級。
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中,系統性補短板、創造性延鏈條是夯基蓄勢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有力舉措,是讓“土特產”轉化為“金名片”、讓糧食釋放出更高附加值的有效途徑。臨澤縣聚力深化產業延鏈補鏈,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,持續做好“糧頭食尾、農頭工尾、畜頭肉尾”和“接二連三”文章,實施鏈主骨干企業引培提升行動,榮獲“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”稱號。
“我們將進一步深入挖掘果蔬產業價值,著手打造全產業鏈示范園區,通過引進更加先進的精深加工技術和生產線,提高農特產品附加值和品質,拓寬市場銷路。”臨澤縣新合作百惠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胡偉表示。
沃野連疇,產業“鏈”動。臨澤縣堅持鏈上布局、“新”處著眼,推動“老田壟”對接“智能棚”,“土特產”走向“產業鏈”,促進傳統農事智慧與現代農業新質生產力交融共促,為推進全縣鄉村振興迸發出新的動能。(張敏鳳)
編輯:劉??穎
責編:魏紅光
審核:李一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