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西走廊的風掠過荒原,裹挾著絲路駝鈴的余韻,悠悠歲月中,總有一縷清越的唱詞穿透千年時光—那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河西寶卷在天地間的回響。當老藝人的三弦聲漫過金色麥浪,當月光輝映竹板敲擊聲,寶卷像一條璀璨的文化長河,流淌在河西兒女的血脈深處,滋養著每一寸精神沃土。
溯其源流,寶卷的種子早在唐宋時期的敦煌變文里悄然生根,于絲綢之路上邂逅西域文明的甘霖,最終綻放成獨具魅力的民間說唱藝術奇葩。它似春風拂過河西大地,在市井村落間開枝散葉、馥郁芬芳。農閑時節,小院的棗樹下、熱盈盈的土炕上、祠堂的雕花窗欞前,總聚著屏息凝神的人群。傳承人手持泛黃經卷,時而婉轉吟唱忠孝節義的動人篇章,時而激昂講述善惡有報的警世故事。那些浸透人間煙火的詞句,化作點點星光,照亮了河西人民的精神長夜。孩童們在寶卷聲中牙牙學語,于故事里編織純真的夢;青年們在韻律中感悟人生,汲取前行的力量;老人們在旋律中追憶往昔,重溫歲月的溫情。寶卷早已超越藝術形式的邊界,成為鐫刻在生活褶皺里的文化圖騰,深深融入河西人民的生命底色。
美麗富饒的臨澤,從周穆王乘八駿游昭武至今的三千多年歷史長河中,勤勞智慧的臨澤先民在這塊肥沃、富饒的土地上創造出了黑河流域的遠古文明,譜寫了一曲曲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頌歌,造就了獨具地域特色的臨澤文化。《敕封平天仙姑寶卷》就是土生土長在臨澤大地上的一朵非遺奇葩。
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,城鎮化的浪潮悄然漫過古老村落,寶卷吟唱的舞臺漸漸被鋼筋水泥擠占。但寶卷的生命力,藏在父親抄寫時微顫的筆尖,那一筆一畫皆是對文化的虔誠;藏在爺爺三弦弦音里流淌的歲月,每一個音符都訴說著傳承的堅守;更藏在每一個河西人對精神家園的深情守望中。家中那摞用藍布精心包裹的寶卷,每一頁都承載著祖輩的體溫,每一句唱詞都凝聚著跨越時空的共鳴,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精神紐帶。
守護寶卷,就是守護一方精神原鄉。縣文化館內,雕花木窗漏下斑駁光影,新老藝人圍坐一堂,切磋琢磨,讓古老曲調煥發全新生機;傳習所的課堂上,孩童們學唱的稚嫩童聲,清脆悅耳,為文化傳承注入鮮活力量。當寶卷走進校園,孩子們觸摸到歷史的溫度,在心中播下文化的種子;當它登上社區舞臺,鄰里們相聚一堂,情感的紐帶愈發緊密;當它在景區唱響,八方來客駐足聆聽,得以一窺河西文化的深邃與迷人。
寶卷傳唱是文化長河中的擺渡,點亮一盞盞精神燈火。將現代元素、高鐵飛馳的身影、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成為新的唱詞,傳統藝術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。當新編寶卷在鄉村大舞臺唱響,臺下白發老者與朝氣青年相視而笑,那一刻,我讀懂了傳承的真諦—它不僅是技藝的延續,更是精神的賡續。
寶卷聲起處,是河西大地永恒的精神坐標。即使前路寂寥,這跨越千年的吟唱,永遠回蕩在文化的星空,照亮河西兒女的精神歸途。成為這片土地上的文化記憶,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唱中生生不息、綿延不絕,如璀璨星河,永恒閃耀。(牛東林)
標題書寫:師瑚
編輯:劉??穎
責編:魏紅光
審核:徐??燾